2024年對于中國玻璃纖維行業而言,是充滿挑戰與轉折的一年。全球經濟下行、供需失衡、成本攀升等壓力疊加,行業龍頭企業的業績呈現明顯分化。中國巨石與中材科技作為全球玻纖行業巨頭,其年報數據不僅揭示了行業周期波動的現實,更映射出中國制造業在復雜環境中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。
一、行業周期底部:分化中的生存法則
從財務數據看,兩大巨頭的業績呈現出“營收韌性強、利潤承壓明顯”的共同特征。中國巨石全年營收同比增長6.59%至158.56億元,但歸母凈利潤下降19.70%;中材科技營收下降7.37%至239.84億元,凈利潤降幅更達59.89%。這印證了行業整體處于周期底部的基本判斷:需求結構性回暖但成本壓力未減,價格修復滯后于規模擴張。
不過細節中可見分化:中國巨石通過產能釋放與精準復價策略,第四季度實現凈利潤同比146%的強勁反彈,扣非凈利潤環比增長143.99%,展現出對市場節奏的精準把控;中材科技則通過產品結構優化,使玻纖業務毛利率環比改善,低介電電子布等高端產品成為破局關鍵。這揭示出行業頭部企業的生存法則——成本控制是底線,高端突破是出路。
二、戰略路徑分野:規模效應與技術突圍
兩家企業的戰略選擇呈現差異化特征:
中國巨石以“產能擴張+零碳轉型”構建新護城河。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的投產及全球首個零碳基地的開工,凸顯其“綠色智造+全球化布局”的雙重戰略。2024年其海外收入占比維持在30%以上,分散了單一市場風險,而零碳產能的落地進一步強化了成本優勢與ESG競爭力。
中材科技選擇“技術深耕+垂直整合”。低介電電子布領域的技術突破(第二代產品已量產)、與中復連眾的葉片業務整合,展現了從材料到應用的產業鏈協同能力。盡管海外布局不足導致受關稅沖擊較大,但在5G通信、AI服務器等新興領域的技術儲備為其打開了差異化空間。
這種戰略分野體現了行業發展的兩大趨勢:一方面,玻纖作為基礎材料的屬性要求企業持續追求規模經濟;另一方面,下游應用場景的拓展倒逼技術創新。值得關注的是,兩者在高端化路徑上殊途同歸——中國巨石電子布銷量達8.75億米,中材科技低介電布產能擴建至2600萬米,顯示行業正從“以量取勝”轉向“以質定價”。
三、需求端變革:新興市場驅動行業重構
年報中頻繁出現的“AI”“風電”“新能源汽車”等關鍵詞,勾勒出行業需求結構的深刻變化:
1. 新能源革命創造增量空間:2024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約80GW,2025年預計將突破130-150GW,對應玻纖需求持續攀升;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推動熱塑復材需求,單車玻纖用量提升至20-30kg。
2. 數字基建催生高端需求:低介電電子布作為5G基站、AI服務器的核心材料,目前全球產能缺口達30%,價格漲幅已超20%。中材科技在此領域的突破,標志著國產替代進入深水區。
3. 傳統領域加速迭代:建筑領域綠色建材滲透率提升,汽車電子電氣部件玻纖用量年均增長8%,顯示材料替代進程加速。
這些變化正在重塑行業競爭格局:擁有技術儲備的企業將享受溢價紅利,而單純依賴傳統建筑領域的企業將面臨更大風險。中國巨石加速電子布產能釋放,中材科技在低介電布領域的技術突破,均是應對這一變革的主動布局。
四、未來展望:黎明前的再平衡
盡管行業已現回暖跡象,但2025年仍面臨多重考驗:
價格修復與成本壓力的賽跑:天然氣、葉臘石等原材料價格仍在高位,人工成本剛性上升,需要企業通過智能制造(如巨石淮安基地人均產能提升40%)消化成本壓力。
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:中國巨石埃及、美國基地的產能釋放有助于規避貿易壁壘,而中材科技因海外產能缺失,需加速全球化布局以應對“雙反”風險。
技術迭代與產能過剩的平衡:行業總產能已超900萬噸,但高端產品仍供不應求。如何避免低端產能重復建設,將成為政策調控重點。
可以預見,行業將加速進入“強者恒強”階段。中國巨石憑借“零碳智造+全球化+高端化”的三角戰略,有望進一步鞏固全球龍頭地位;中材科技則可能通過技術突破實現彎道超車,特別是在低介電布領域形成技術壁壘后,其產品毛利率有望突破40%,再造增長極。
結語:周期博弈中的中國制造韌性
中國巨石與中材科技的年報,共同書寫了玻纖行業在周期波動中的進化邏輯:當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,真正的贏家是那些將周期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的企業。中國巨石通過零碳智造與全球化布局夯實成本護城河,中材科技以技術深耕打開高端市場,兩者殊途同歸的實踐,展現了中國制造業應對復雜環境的戰略智慧。
隨著新能源革命與數字經濟的雙重驅動,玻纖行業正從“周期品”向“成長股”蛻變。2025年風電裝機邁入130-150GW時代、AI算力需求爆發、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,這些趨勢將共同推動行業需求結構升級。在這一過程中,中國企業的全球話語權提升,或許才是這場周期博弈中最值得期待的結局。
打印